總體辯道學 ( Comprehensive Christian Apologetics ) 宗教篇 ( On Religions )

Type
Book
Authors
ISBN 10
9622081177 
ISBN 13
9789622081178 
Category
Missionary ( 宣教研究 )  [ Browse Items ]
Publication Year
1986 
Publisher
Volume
卷三 ( Volume III )  
Pages
484 
Subject
BT1102 
Description
目錄
自序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
戴序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
上篇
總論
聖道的認識

第壹章 宗教基本的概念⋯⋯⋯⋯⋯⋯⋯⋯ 13
壹 宗教的錯覺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 13
一、誤以宗教為哲學
二、誤以宗教為倫理
三、誤以宗教為文化
四、誤以宗教須進化
貳 宗教的本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 18
一、昭事上帝的本性
二、中外史實的證明
叁 宗教的因素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 20
一、主觀的因素
二、客觀的因素
肆 宗教的啟示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 26
甲 啟示的種類
一、普通啟示
二、特殊啟示
乙 啟示的結果
一、自然宗教
二、啟示宗教
1. 救恩的預備
2. 救恩的作成
3. 救恩的推行
4. 救恩的極致(人類的盼望)
伍 宗教的眞諦——上帝的救法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4

第貳章 上帝觀念的起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2
壹 原始部落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2
貳 異教民族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47
叁 人類固有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52

第叁章 世界人類的起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58
壹 萬有的主宰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58
貳 世界的創造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61
叁 人類的起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64
肆 萬族的合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68

第肆章 人類宗教的起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74
壹 宗教進化的謬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74
貳 啟示宗教的淵源⋯⋯⋯⋯⋯⋯⋯⋯77
叁 宗教起源的主觀因素⋯⋯⋯⋯⋯⋯⋯⋯80
一、情感的因素
二、理智的因素
三、意志的因素
四、屬靈的因素
肆 宗教起源的客觀因素
一、自發的純全性
二、强烈的堅靭性
三、普世的不二性
四、不滅的永恆性

第伍章 人類宗教的認識⋯⋯⋯⋯⋯⋯⋯⋯93
壹 人生的至善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93
一、止於至善的幻想
二、止於至善的要道
貳 宗教的本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00
一、人類同具的通性
二、神人生命的關係
叁 宗教的觀念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05
一、聖經裡面的宗教觀
二、初期教會的宗教觀
三、中古時代的宗教觀
四、改教時期的宗教觀
五、現代變質的宗教觀
六、新正統派的宗教觀
肆 宗教的由來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13
一、歷史派的理論
二、心理派的理論
三、神學派的理論
伍 宗教的中心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21
一、理智中心說
二、意志中心說
三、情感中心說
四、人心中心說

第陸章 人類宗教的眞諦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32
壹 人類宗教眞諦之探究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32
貳 宗教眞諦探究之方法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36
叁 宗教眞諦屬天之啟示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41

第柒章 基督聖道之本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48
壹 基督聖道的史實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48
貳 耶穌基督的神性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53
叁 耶穌基督的復活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60
肆 人類信仰的根基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66

下篇
各論
聖道的闡揚

第捌章 人類得救的眞道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75
壹 人類最高的目標——人生奧祕的啟示⋯⋯⋯⋯175
貳 上帝救世的計劃——人類獨一的救主⋯⋯⋯⋯179
叁 福音超凡的大能——世界屬靈的動力⋯⋯⋯⋯182
肆 聖道最高的權威——人類得救的生路⋯⋯⋯⋯187
伍 人類榮耀的盼望——天國的降臨,救主的再來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91

第玖章 儒教的認識——儒教的地位與性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99
壹 儒教的地位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199
一、春秋戰國
二、漢唐時代
三、宋明時代
四、民國以後
貳 儒教的影響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01
一、在中國的影響
二、在遠東的影響
叁 儒教的性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04
一、贊成儒教為宗教者
二、反對儒教為宗教者
肆 儒教的評價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06
一、儒教學者之謬見
二、眞正宗教的因素
三、儒教本質的認識

第拾章 儒教的批判——儒教的教義與虛妄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0
壹 儒教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0
一、原始一神論
二、超神論
三、多神論
四、泛神論
貳 儒教的創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2
一、自然主義的悖謬
二、陰陽化合的謬論
叁 儒教的人性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3
一、孟子性善論
二、荀子性惡論
三、其他人性論
肆 儒教的罪惡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5
一、人類原罪之遺禍
二、儒家對罪之漠視
伍 儒教的道德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18
一、從道德的標準說
二、從道德的境界說
三、從道德的實踐說
陸 儒教的孝道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23
一、孝非祭祖
二、孝之眞諦
柒 儒教的救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24
一、孔子沒有救法
二、儒教不是天道
捌 儒教的末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26
一、人生的歸宿
二、世界的結局
結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28
一、孔子不是道路
二、孔子不是眞理
三、孔子不是生命

第拾壹章 道教的認識——道教之奧祕與變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32
壹 道之奧祕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32
緖言
一、東方哲人的思想
二、雅典哲人的思想
三、猶太亞歷山大學派的思想
結論
貳 老莊哲學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36
一、老子其人
二、莊子其人
三、老莊思想
叁 道之變質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39
一、從哲學變為宗教
二、從宗教變為邪道

第拾貳章 道教的批判——道教之教義與虛幻⋯⋯⋯⋯242
壹 道教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42
一、從宗教方面說
二、從哲學方面說
三、從聖經亮光說 貳 道教的創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46
一、老莊立說之模糊
二、聖經啟示的亮光
叁 道教的宇宙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49
一、道家之境界
二、道家之空想
肆 道教的善惡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53
一、老莊道德哲學的特質
二、老莊道德哲學的評價
伍 道教的人性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57
一、道家的反人本哲學
二、反人本哲學的批判
陸 道教的救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61
一、從哲學方面說
二、從宗教方面說
柒 道教的末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64
一、人生的歸宿
二、世界的結局

第拾叁章 佛教的認識⋯⋯⋯⋯⋯⋯270
壹 佛教的基本教義⋯⋯⋯⋯⋯⋯270
(I)諸行無常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70
一、本體論
二、宇宙論
三、人生觀
四、靈魂論
(II)諸法無我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73
一、無我說
二、五蘊說
三、因果律
(III)湼槃靜寂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75
一、聖四諦
二、八正道
三、湼槃論
貳 佛教普世的影響⋯⋯⋯⋯⋯⋯278
(I)在東方的影響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78
一、在早期的發展
二、在中國的復興
三、在緬甸的復興
四、在日本的復興
(II)在西方的影響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81
一、最初的支持者
二、熱烈的倡導者
三、在新派教會的影響
四、對知識分子的影響

第拾肆章 佛教的批判⋯⋯⋯⋯⋯⋯290
壹 佛教本質的虛幻⋯⋯⋯⋯⋯⋯290
(I)佛陀生平編造的失眞⋯⋯⋯⋯⋯⋯290
一、無可信的史實
二、為後人的編造
三、乃抄襲與模仿
(II)佛教是印度教的僞裝⋯⋯⋯⋯⋯⋯291
一、從阿育王命令證明
二、從佛教的經典證明
三、從兩教的學者證明
四、從兩教的哲學證明
五、從社會的習慣證明
(III)佛教對基督教的誤解⋯⋯⋯⋯⋯⋯294
一、從歷史的事實以證其妄
二、從佛教的經典以證其妄
三、從基督教教義以證其妄
四、從宣道的果效以證其妄
貳 佛教教義的虛幻⋯⋯⋯⋯⋯⋯298
(I)佛教的上帝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299
一、强烈無神論
二、自我神化論
三、惑世的詭辯
四、佛徒的警悟
(II)佛教的宇宙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03
一、宇宙萬有的本相
二、宇宙萬有的根源
(III)佛教的人生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06
一、人生的意義
二、人生的本質
三、人生的究竟
(IV)佛教的倫理觀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10
一、就其基礎說
二、就其內容說
三、就其動機說
四、就其果效說
(V)佛教的救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13
一、救贖的性質
二、救贖的根據
三、救贖之主
四、救贖之方
五、救贖之果
(VI)佛教的末世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18
一、人生的歸宿
二、世界的結局

第拾伍章 禪宗的認識⋯⋯⋯⋯⋯⋯326
壹 禪宗的歷史發展⋯⋯⋯⋯⋯⋯326
一、在印度的淵源
二、在中日的發展
三、對西方的衝擊
貳 禪宗的基本意義⋯⋯⋯⋯⋯⋯328
一、從原文本義來說
二、從各種解釋來說
叁 禪宗奇特的本質⋯⋯⋯⋯⋯⋯330
一、禪宗與哲學
二、禪宗與宗教
三、禪宗與佛教
四、禪宗與道教
五、禪宗與其他主義
肆 禪宗反抗的本質⋯⋯⋯⋯⋯⋯332
一、反抗文字
二、反抗理性
三、反抗權威
伍 禪宗惑世的教義⋯⋯⋯⋯⋯⋯334
一、反對人文主義
二、强調否定自我
三、自稱生命之道

第拾陸章 禪宗的批判⋯⋯⋯⋯⋯⋯343
壹 禪宗立說的悖謬⋯⋯⋯⋯⋯⋯343
一、否認造物之主
二、提倡神祕主義
三、藐視神的聖潔
四、拒絕主的救恩
貳 禪宗本質的虛幻⋯⋯⋯⋯⋯⋯352
一、關於明心見性
二、關於轉迷成悟
叁 禪宗救法的謬妄⋯⋯⋯⋯⋯⋯359
一、得救非心理問題
二、得救非意志力量
三、開悟非重生得救
四、合一需獨一中保
五、救恩乃出乎上帝
結論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365

第拾柒章 印度教的認識⋯⋯⋯⋯373
壹 印度教的歷史發展⋯⋯⋯⋯373
(I)印度教歷史的背景⋯⋯⋯⋯373
一、模糊的臆測
二、西方的淵源
(II)印度教演變的方式⋯⋯⋯⋯375
一、吠陀經
二、梵書
三、奧義書
四、法經
五、神曲
六、富蘭那與丹打拉
七、改造
貳 印度教的哲學體系⋯⋯⋯⋯383
一、數論派 (Sankhya)
二、瑜伽 (Yoga)
三、吠壇多 (Vedanta)
四、聲論派 (Mimansa)
五、勝論派 (Vaiseshika)
六、論理派 (Nyaya)
叁 印度教的潛在力量⋯⋯⋯⋯392
一、印度教的挑戰
二、印度教的復興
三、印度教的衝擊

第拾捌章 印度教的批判⋯⋯⋯⋯399
壹 印度教本質的偏差⋯⋯⋯⋯399
一、對信仰無眞切的基準
二、對眞理無正確的解釋
三、對上帝無確當的觀念
貳 印度教教義的虛妄⋯⋯⋯⋯402
一、關於上帝
⑴ 從各派哲學言
⑵ 從吠陀教義言
⑶ 從三神教義言
⑷ 從民間習慣言
二、關於敬拜
⑴ 敬拜的對象
⑵ 敬拜的習慣
三、關於人和罪
⑴ 先從人說
⑵ 次從罪說
四、關於救法
⑴ 善行派
⑵ 理智派
⑶ 虔信派
五、關於末世
⑴ 人生的歸宿
⑵ 世界的結局
叁 印度教信徒的悔悟⋯⋯⋯⋯411
一、對印度教估價之失當
二、對印度教應取的方針
(甲) 對數論派
(乙) 對吠壇多

第拾玖章 回教的認識⋯⋯⋯⋯⋯⋯425
壹 回教之六大信條⋯⋯⋯⋯⋯⋯425
一、關於上帝
二、關於天使
三、關於「聖書」
四、關於先知
五、關於最後審判
六、關於人類命運
貳 回教之五大守則⋯⋯⋯⋯⋯⋯431
一、背誦信條
二、五次祈禱
三、全月禁食
四、奉獻施捨
五、朝拜聖地
六、其他禮儀
叁 回教興起的原因⋯⋯⋯⋯⋯⋯435
一、政治的因素
二、軍事的因素
三、道德的因素
四、宗教的因素
五、個人的因素
肆 回教强大的勢力⋯⋯⋯⋯⋯⋯437
一、是聖道的勁敵
二、是挑戰的宗教

第貳拾章 回教的批判⋯⋯⋯⋯⋯⋯445
壹 回教教義的根由⋯⋯⋯⋯⋯⋯445
一、由於教義爭辯
二、由於異端猖獗
貳 回教本質的檢討⋯⋯⋯⋯⋯⋯448
一、從心靈和神學的觀點說
二、從倫理和道德的觀點說
三、從社會和文化的觀點說
叁 我們宣道的方針⋯⋯⋯⋯⋯⋯456
一、回教世界的新認識
二、宣道戰略的再檢討
三、高擧基督的十字架

第貳拾壹章 弘揚聖道之最高目標⋯⋯⋯⋯⋯⋯466
壹 世界人類空前的靈戰⋯⋯⋯⋯⋯⋯466
貳 基督聖道無比的特性⋯⋯⋯⋯⋯⋯470
叁 外邦異教本質的虛妄⋯⋯⋯⋯⋯⋯474
肆 基督耶穌無上的權威⋯⋯⋯⋯⋯⋯477
伍 道化世界最後的時機⋯⋯⋯⋯⋯⋯480 
Number of Copies

REVIEWS (0) -

No reviews posted yet.

WRITE A REVIEW

Please login to write a review.